广西蓝天航空职业学院2024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韦利芳
发布时间:
2024-12-31 16:45:07

摘要: 广西蓝天航空职业学院2024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024年,学校在自治区教育厅的具体指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就业状况与质量评价为依据,以人岗适配为落脚点,以提高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加强就业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完善条件保障,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稳步推进。



广西蓝天航空职业学院

2024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024年学校在自治区教育厅的具体指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就业状况与质量评价为依据,以人岗适配为落脚点,以提高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加强就业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完善条件保障,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稳步推进。                                                                                                                                                                                                                                                                                                                                                                                                                                                                                                                                                                                                                                                                                                       

一、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去向

(一)毕业生就业创业基本情况

1.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

我校2024届毕业生3358人(其中“四类人员”退役军人毕业生876人),初次毕业去向落实人数2182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64.98%。

 

1-1 2024届毕业生总体规模

2.生源地毕业去向落实。

2024届区内毕业生3211人,初次毕业去向落实2081人,落实率64.81%;区外毕业生147人,就业落实101人,落实率68.71%。

 

1-2 2024届毕业生生源结构

 

3.行业落实。

从行业分布特点看,学校2024届毕业生主要以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三大行业为主,共计980人,占比35.7%。其中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322人,租赁和商业服务业231人,从事批发和零售业227人。

 

1-3 2024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4.各学院及专业去向落实。

从毕业去向构成看,学校2024届毕业生以协议与合同类就业为主,占比71.2%;专科升普通本科次之,占比12.5%。

 

1-1各学院毕业生毕业去向

(二)就业统计核查监督专项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我校严格按照教育部和教育厅就业统计工作要求,加强就业统计数据监督管理,建立负面清单,重点围绕“四不准”和“三不得”要求,用心用情统筹做好就业服务和统计工作,确保反馈的就业数据真实、准确、有效。同时采取定期核查、随收随审、逐条对照的方式,通过系统反馈、电话核实、台账查阅和材料复审等手段,对毕业生就业信息开展自查自纠。经自查,今年学校在开展就业工作期间没有违反“四不准”“三不得”相关要求

(三)为国家战略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的具体举措

我校高度聚焦高质量发展需求,聚焦学校优势和特色,充分发挥全校师生、校友引才主体作用,宣传引导88名航空、无人机、计算机、新能源等相关专业毕业生从事科研技术服务业,充分运用所学专业技能为社会进步贡献更大力量。

(四)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的专业人才数量及类型

以高校毕业生留桂就业计划为契机,主动聚焦区内工业产业集群、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重大领域,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千方百计拓展岗位信息来源,引导1217名毕业生到我区政府机关单位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等重点领域就业创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未就业原因分析

(一)近年来高职高专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来宾市本地工业企业较少,就业容纳岗位量少,对口就业困难;此外,广西区域内提供就业岗位薪资待遇与学生预期差距大,毕业生就业观念受大众意识影响使然,学生既想在家门口就业,又想有好的待遇,给留桂就业、驻地就业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和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企业倒闭潮加剧,降薪、裁员大大压缩了就业空间。

(二)我校属民办高校,在生源选择上处于劣势,使得毕业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核心竞争力明显不足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企业也相应地提高了标准和要求,严格挑选毕业生,寻求专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多数企业岗位招聘要求为本科生,专科生岗位较少

部分学生就业定位不明确,对初次就业期望过高,甚至部分低工资岗位难以满足学生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学生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导致已就业的学生频繁更换工作,没找到工作的学生更多处于观望状态。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及评价

我校对21级84名毕业生所在的工作单位,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跟踪调查。本次调查通过邮寄问卷的方式向用人单位发放问卷31份,收回31份。31家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从总体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专业知识结构、职业技能水平、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综合满意度83.87%,相关统计情况如下:

1.单位性质属于

党政机关

国企

民营企业

中小企业

其他

0

2

20

9

0

2.目前我校毕业生在企业工作岗位类型

一线技术工人

20

基层工作人员

54

中层管理干部

0

技术骨干

研发人员

0

后备干部

10

其他


3.毕业生综合能力评价  

评价指标

较好

一般

不好

思想道德品质

8

23

0

0

工作适应能力

2

28

1

0

团队合作精神

5

22

4

0

专业知识结构

4

25

2

0

职业技能水平

4

23

4

0

创新能力

7

12

8

4

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

5

18

7

1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思想道德修养及身体心理素质方面、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觉悟、服从组织安排等方面比较满意;在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评价中,认为我校毕业生在政治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学科跨度的掌握程度上比较好;在职业技能水平方面,认为我校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学习能力相对较强

、就业工作实施策略

(一)强组织,立制度。学校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成立以校长、书记为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各二级学院,整体联动,密切协作,形成“校有统筹、院有推动、部门联合、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根据上级工作指示,着眼就业形势大局,学校制定了《就业工作“十四五”规划》《2024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方案》,明思路、定责任,量化了目标,列出了任务。二级学院结合实际,制定每月工作计划,毕业班辅导员将工作拉条挂账,逐项抓落实,做到了校有方案、院有计划、班有清单。同时,出台《2024年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责任机制》《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实施方案》等配套制度,通过年有评价、月有考核、周有问效的过程监督,促进就业工作的刚性落实。

(二)优模式,重引导。学校以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升学、入伍等多元需求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依据个人学习能力、特长,发展意愿选专业、选课程。今年,我校有273名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均是广西区内院校;79毕业生光荣入伍。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精服务,广就业。一是持续实施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我校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和校友、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源,截止12月底,联系102家企业,持续向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有针对性推送岗位。二是与来宾市人社部门、市工业园区合作共建,为就业毕业生提供服务保障,通过公众号、钉钉群,分时段、分类别推送招聘信息,为毕业生送岗位、送政策、送指导2024学年为毕业生精准推送3621个岗位三是鼓励毕业生参加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全国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指导毕业生使用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积极与来宾市人社部门联合举办校园线上线下招聘会,入驻来宾市“学子归来”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线上高校工作站,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四是健全帮扶责任制,开展有温度帮扶。针对每一名困难毕业生,围绕政策解读、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至少开展3次谈心谈话、推荐3个有效岗位、组织参加3次线上线下就业促进活动。建立重点帮扶台账,全面落实做到“一人一档”台账管理,记录毕业生基本情况、就业意向、帮扶状态等,开展有温度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认真落实困难群体求职创业补贴等帮扶政策,确保政策性补贴款及时发放。

四、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一)存在的不足

1.就业信息服务获取推送不够。就业部门掌握的资源有限,建立就业合作的企业不多,开辟新岗位、好岗位的手段、渠道少。给毕业生推送的招聘信息精准度、匹配度上有所欠缺。线上招聘服务不到位,学生访问率低,只是推送,没有指导建议。鼓励就业的多,宣传创业的少。

2.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优化不够。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广度不够,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需要不断深化。

(二)改进建议

1.加强培训,提升能力。增配就业工作人员,优化队伍结构,注重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积极参加各种就业业务培训,通过与兄弟院校交流、参加岗位集训、个人实践锻炼等方式,全面提高工作人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2.持续实施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和校友、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源;与来宾市人社部门、市工业园区合作共建,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保障,分时段、分类别推送招聘信息,为毕业生送岗位、送政策、送指导。

3.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给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调整优化提供参考。